政策解读

3D打印产业快速发展 道路仍然很漫长

发布时间:2013-06-03

世界3D打印市场扩张迅速

3D打印市场正在迅速扩大,美国业界调查机构认为,到2021年,世界3D打印机市场将扩大至2012年的5倍,可达108亿美元。

世界3D打印机2012年的市场规模为22.04亿美元。航空、汽车和医疗领域的企业正在不断引入3D打印技术,其市场规模在过去3年间年均增长27%。从国别来看,美国拥有的3D打印机数量最多,占全世界总数的38%;日本位居其次,占9.7%;德国为9.4%,名列第三;中国为8.7%,占据第四位。

报道称,使用3D打印可在没有模具的情况下制作产品,这可以削减成本,缩短开发时间。产业界人士认为,这可以带来制造业的革命性变化。很多企业正在普及这一技术。不过,最近5000美元以下低价3D打印机的需求下降,这已经成为业界话题。自2008年至2011年,这一市场每年扩张4倍。2012年的增长率仅为46%。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由于工业制造爱好者和“标新立异者”们已经大都购置了这种设备,因此市场已经初步饱和。下一步,业界需要思考如何拓展个人用户市场。同时,对3D打印机用途的讨论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一例就是“3D机枪”的问题。5月初,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个团体已经打印出了几乎所有的机枪部件,并将可以发射实弹的设计图公布于互联网上,这引发了争议。

报道说,美国政府出于安全担忧要求这一团体停止公布设计图,虽然这一团体接受了政府要求,但设计图已被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用户下载10万次以上。在美国等国家,已经有人指出3D打印可能被用于危险用途,因此应当受到法律限制。如果政府管制加强,也可能影响市场扩张的速度。

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3D打印市场

对于普通消费者还具有一丝神秘感的3D打印技术,正在逐渐走进中国百姓生活。记者从30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的2013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上获悉,中国有望在近年跃升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在会上说,3D打印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为将是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他预测,中国的3D打印市场在三年内从目前的约1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00亿元。

太湖文化论坛名誉主席张梅颖29日表示,对于3D打印技术要科学规划布局,避免在发展初期一哄而上,形成恶性竞争,防止3D打印技术重蹈光伏行业的覆辙。

3D打印产业化将是漫长过程

三维人体塑像、各式机器零件……正在举行的2013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上,各种3D打印产品成了炙手可热的“明星”。此前举行的北京科博会、首届“上交会”上,3D打印无一例外受到热烈追捧。

“随心所欲”想打啥打啥?

3D打印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大众消费级,多用于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二是工业级,主要用于模具、模型等行业以及金属零部件等产品制造;三是生物工程级,如打印牙齿、细胞、器官等。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研发这种增材制造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介绍,3D打印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土木工程等领域。

而在国外,3D打印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并取得了很多突破。比如美国科学家用牛耳细胞在3D打印机中打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于先天畸形儿童的器官移植;英国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具有正常分化能力的活体胚胎干细胞等。

专家说,理论上只要能在电脑里设计出三维模型,大到飞机汽车,小到乒乓球鼠标,3D打印都能实现。

那是不是任何人只要有一台3D打印机就可以随心所欲打印任何东西呢?其实这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品都是由不同的材料制造的,个人买这些材料的成本将大大超过在商场中购买的同类商品。

传统制造业新“引擎”

“3D打印”横空出世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契机。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模式,被《经济学人》杂志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也认为,3D打印机可能是体现新一轮工业革命智能、绿色、高效等特点的一项“代表作”。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将增材制造确定为制造业创新的重要引擎。

3D打印技术相对传统制造技术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它是否能够取代传统制造业?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认为,3D打印技术能够解决传统制造所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传统制造业所擅长的批量化规模化生产、精益化生产,恰恰是3D打印技术的短腿。因此,3D打印技术本身不是要取代传统制造业,而是要为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据了解,目前,3D打印技术在原材料、操作范围、工艺稳定性等诸多方面还面临着瓶颈,且国内从事3D打印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目前大多小而散,各自为战,3D打印产业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上一篇:小政府大社会 能源监管市场为重

下一篇:王福重:货币供给量超大只是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