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事中监管”更符合现代化政府管理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10-31

 

   中国政府网近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取消和调整314项行政审批项目。针对此轮行政审批改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部副主任马庆钰在接受中国网观点中国记者专访时指出,在行政改革中,放松前置性规制,转而采取事中监管的做法,这是政府管理中的一个新趋势。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势在必行

  虽然转变政府职能早在1988年就已经提出,但二十多年来,实际上计划经济的味道仍然很浓,审批过多过繁就是其中主要表现之一。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反映,说政府职能的转变不够到位,一直拖着计划经济的尾巴。马庆钰在采访中指出,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确实要有更加实质性的动作,推进审批改革,审批项目的清理、梳理就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要对市场过程和社会活动进行监管,包括了对社会和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主体活动的监管,这种政府的职能叫做规制和监督。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不能缺少这项职责。

  审批过度对经济社会损害甚大

  马庆钰在采访中强调,政府无论是通过审批还是其他的办法对市场主体和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管,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都有一个是否合理、是否规范的问题。如果过度了,不合理、不科学了,肯定会适得其反。

  第一,过分复杂的审批规制会增加审批的行政成本,给纳税人增加负担;第二,过分苛刻的审批会把市场“统死”,会把社会的活力扼杀掉;第三,更为可怕的后果是,过多过繁的审批还会增加公共权力部门和官员寻租腐败的机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来说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浩繁严苛的审批规制亟需加强约束

  马庆钰在采访中表示,浩繁严苛的审批规制几乎无所不在,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无论是对政府部门这样一个整体,还有对公共权力的个体持有者来讲,在履行公共职能和追求公共利益中,都难免会受到自身利益的困扰,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人理性”影响。实际情况还证明,不仅官员个人,就是权力部门作为整体,也会有追求自己的好处最多,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因此,如果在欠缺其他一些约束性、限制性、监控性条件的情况下,公共权力在使用审批权的时候,很可能就走向极端,就会出现审批过多过滥的情况,从而出现损害企业和公众的情况。

  “事中监管”是政府管理新趋势

  马庆钰认为,政府对市场和经济与社会活动的规制和监管是一个过程,其中有不同的做法和手段,有的是事前控制,有的是事中的监督,有的事后的追偿与惩罚。不同的做法产生的结果不一样。审批显然是事前的规制和控制。

  马庆钰说,大量政府管理实践证明,传统的行政管理时代都倾向于采用前置性审批控制的做法。而在1980年以后的全球性行政改革中,各国政府逐渐放弃以往的做法,开始更多的放松前置性规制,转而采取事中监管的做法,这是政府管理中的一个新趋势。

  现在的和传统的两种不同的规制监管做法之间,对经济与市场的成本和效率确大不一样。我国也受到国际社会经验的影响,也有直接的实践经历。知道哪个更有利和更有效。(文/毅 鸥)

  【马庆钰】 行政审批改革:从全能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行政审批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当中很重要一个内容。因为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一直存在模糊的情况,需要以行政审批改革作为“抓手”来予以界划和澄清。政府不能全能管理,所以也就不能进行事无巨细的审批规制,这对“政企分开”没有丝毫好处,对政府和市场分开也同样有害无益,否则市场经济就难以为继。

  【马庆钰】 新一轮审批清理有利于激发社会资本活力

  总的来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资本主导性和市场和社会主体的主导性,可以盘活现有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法人、地方政府更加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焕发一些活力,不要统得过死。

上一篇:巴曙松:主要监管模式对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下一篇:中国:政府管制的特殊成因